漫步东山口,细味广州的“新”与“旧”

人气:1111时间:2022-05来源:广州的士票

 地方,之所以让人铭记于心,是因为「她」所散发的真实气息。我们寻觅到跟「她」对话的入口和频率,并与「她」产生了共同情感和记忆。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区别于商圈的「城市街区式商业」形态正成为趋势,它依附于城市一处经典的街区,比如北京三里屯、上海武康路,在原有的历史、文化、民风等地缘属性之上,有意无意地叠加出应时代发展的新元素,形成新与旧的碰撞。

  

  而这股碰撞,使它逐渐自成一派,并成为更为独特的城市镜头。

  

  在我心中,广州东山口便是「一街一城」里的佼佼者,它有一种独特的镜头语言:

  

  在这里,你可以从林立的老洋房,直观地感受城市的肌理和历史的痕迹;

  

  在这里,博物馆、咖啡馆、买手店聚集,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旧城区跳动起来的年轻生活脉搏;

  

  在这里,本地生活和外地旅者的关系不再是抵触的狭路相逢,而是更多地包容和互动。

  

  游荡于这条新旧相融的街道之中,它仿佛叙说的是,一种广府文化特有的地域色彩与人文情怀。

  

  这篇文章的涉及路线主要以东山口地铁出站后以署前路、庙前细街、东华东路、培正路、烟墩路所围成的区域。

  

  「旧」

  

  老洋房,藏着风华绝代的老广州

  

  五月的广州,热浪滚滚,暑气逼人。来到东山口是在工作日的上午,往来的路上有久住在此的居民,也有脚踩高跟鞋上班的白领。人虽多,却不喧闹。小巷静谧,街道干净, 那种小资味道,不是现代矫情的堆砌,而是带着历史的积淀。

  

  “老广” 口中的东山口,其实没有标准的界定。

  

  东山之名,源于明代的东山寺。据《广州旧闻》,直至清末民初,才有居民大规模进入东山。当时英法强占沙面,德国摘取芳村,各据一方,美国浸信会经一番权衡下选择东山,在此建起教堂、学校、医院。这也奠定了如今东山口的建筑基调和整体氛围。

  

  △ 十九世纪末,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先后在此区兴建了培正书院(今培正小学)、培道女学堂(今第七中学)、培正男学堂(今培正中学),及一座可容纳1300人的大礼拜堂等。图为广州七中。

  

  20世纪初期,大批华侨回国发展在广州寻找落脚之处。他们在海外大多皈依基督,希望子女接受教会学校的教育,于是,东山成了当时广州最适合定居的地方。上世纪30年代,广州市政府开始在东山筹建模范村,还制定一系列鼓励华侨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法令。于是,这里不仅吸引很多达官显宦来此兴建住宅,还再度让华侨们奔至而来。

  

  这让东山逐渐成为了广州“权贵之地”的代名词,还有那些在“东山洋房”里穿着完全不适合广州湿热气候的衬衫西裤皮鞋,品尝着咖啡的公子哥儿。人们口中的“东山少爷”,也因此而来。

  

  △ 昔日之东山口

  

  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建设的号召下,市政府不断向城郊开发新区。原本远在“东郊”的东山区在城市变迁下,跻身成为了“广州老城区”之列。2005年9月28日,在国务院的批准下,东山区被撤销,并入越秀区。

  

  虽然广州再无“东山区”,但作为曾经的中上层权贵聚居区,东山文化和情怀经由时间的洗礼反而成为广州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

  

  如今,这里的洋房建筑群,便是人们对东山口的第一印象。我独自散步在恤孤院路、启明路、培正路、庙前西街、烟墩路、新河浦一带。举目望去,一座座“东山洋房”尽收眼底。这些“东山洋房”以红砖清水墙、柱式门廊、柚木门窗、民国水刷石、绿色琉璃瓦顶,西式花园洋楼为主要特色,在传统岭南大屋的基础上糅合了西洋建筑风格,形成与“西关大屋”迥异的特色建筑群。

  

  △ 逵园

  

  这些房子新旧程度不一,有的略显陈旧,斑驳的外墙无语话沧桑;有的则经过修葺和翻新,窗户宽大明亮,雪白的纱帘翻飞,别具韵味。

  

  而最具代表的就是东山五大侨园——逵园、春园、隅园、简园、明园,并称为五大侨园。其中又以逵园最为出名。逵园由旅美华侨马灼文所建,其标志性特征是屋顶镌刻着的建成年份:1922。

  

  “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这次在东山口散步,我仿佛在与“东山洋房”进行一场对话,透过一栋栋东山洋房,“穿越”到当时华侨显贵的浮华岁月,感受到东山昔日的荣光。

  

  「新」

  

  文艺范儿十足的商业美学

  

  独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底蕴,让东山口掺杂了太多权贵崇拜的因素。如今,跟不少同龄本土年轻人一样,父母口中的“东山”,仍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加之近些年消费升级,当代年轻消费者在消费品味与喜好上,都形成了固定的自我偏好;而身份表达、品质生活等相关需求则正在成为他们重要的消费驱动力。

  

  毫无疑问,此时的东山口,恰恰能提供“品位”、“腔调”、“优雅”等抽象词汇的具象理解,适合安放我们对上流社会,或是“成为权贵精英”的憧憬与想象。

  

  △ 美山婚礼公园

  

  △ 咖啡店iis:land,门店选址觉园旁边的一栋小洋房,因综艺节目《大湾仔的夜》而走红

  

  近十年时间,东山口吸引了众多拥有个人风格的店铺入驻,以往高冷的东山洋楼里开起了不拒来客的画廊、餐厅、咖啡馆。这些鲜活的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让东山口成为广州本土少有的自发性多元文化场域。东山洋楼与个性潮店,也构筑起现今我们看到的这种 “融合式生活美学氛围”。

  

  而在我眼里,东山口一直带着游牧诗人般的气质,各类有意思的店儿无序散落其中。不用刻意寻找,不出三五步便有好店闯入眼帘,风格各异,相映成趣,交汇成了一片独特的风景。因此,每次闲逛东山口,最不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规划线路图。

  

  △ Charlie's Cafe

  

  尤其是咖啡店,简直是东山口的 “标配”。就例如美山婚礼公园、iis:land、Charlie's Cafe 这三家店,各有特色;品咖啡之余,或能挑选婚礼用品,或享用“大湾仔”同款背景板外拍,或感受意大利异域风情。尽管是工作日,这几家咖啡店客流如潮。

  

  咖啡还是那杯咖啡,但这里的客单价竟然还高过广州CBD的咖啡店。究其原因,“唯一性”是关键。

  

  如今的年轻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潮流,这些咖啡店有着不同门头装修,各不相同美学表达主题。而且,东山口街区的建筑群及惬意生活氛围和格局没有受到破坏,符合消费者的追求情调的审美需求,而这也是广州其他社区难以企及的优势。

  

  除了咖啡店之外,东山口还吸引了潮牌Badmarket、Cocktail Jojo等品牌,前者已是主流商场的“香饽饽”,在全国开设了10多家门店,既有街边店,也有购物中心店。但它的初心起源,还是在东山口。

  

  △ Badmarket

  

  除了咖啡、潮牌零售店,东山口还有 “艺文空间”。一直以来,艺文空间、生活美学店铺以及工作室在东山口生根发芽。

  

  比如位于东山洋楼里ART23当代艺术馆,2015年由英国海归团队所创立,不仅能经常看到国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还能参与艺术家主导的活动,不仅可以了解艺术家怎么想,艺术家还可以了解你怎么想。

  

  △ ART23当代艺术馆当前展览为《英国插画师Lucy Kirk个展|真实却未曾发生》

  

  而逵园艺术馆创始人 Kelvin 多年前英国留学回来租下逵园,创办了以艺术为主题的复合美学空间。时至今日,逵园艺术馆已能通过商业策展服务的输出,以及为都市新贵提供艺术品购买的顾问服务,获得了空间以外的更具想象力的盈利能力,成为广州的文化艺术地标之一及老建筑活化的范例。

  

  在地文化则选择“包围”东山口的打法,把各种符合个性审美、高雅格调的小众品牌与东山口本土文化相互连接,进而打造别样的在地多元生态圈。

  

  最近这里开设出的相关类型店铺,就有:艺术展览空间LPS在地公园、香水买手店+咖啡业态的白鸟之歌、中古家居器皿+咖啡业态的二丁里、海外中古家具买手店橄榄山、生活杂货买手店PROVERBS作者等多个美学空间。同时,这里还引进了A BRICK by LABELHOOD和SND广州概念店。

  

  △ Bathroom X白鸟之歌

  

  这些实体店之间的距离不太远,步行只需花费15至20分钟,步行友好的特质也让这里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社区氛围。而这样的商业呈现,似乎也是一种对“千店一面”现象的反驳。

  

  在商业竞争高度发展下,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广州为例,天环广场能买到的牌子,隔壁的正佳广场和900米外的太古汇也能买到;步行街本该是广府文化的展示场所,如今则成为外地特产展示专场,试问谁会特意去人山人海步行街买一份长沙臭豆腐?反观东山口,即便是闲逛,一个转弯就能偶遇一家从没有去过的店,这种盲盒般的逛街体验,动线规划清晰的购物中心永远给不了。

  

  △ 东山百货大楼

  

  当然,在东山口,可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兼而有之。不仅仅只有看似遥不可及的老洋楼和个性店铺,还有热闹沸腾的市井气和亲切温和的人情味。逛久了,你会发现:这里除了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伪文青,还有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烟火生活。

  

  一边厢,各类时尚达人大方凹造型街拍;另一边厢,在地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散步、下棋、遛狗逗猫……在这里,网红潮流风与平常烟火气并不冲突,反而意外适配,滋生出独特的韵味。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生活方式,就这样神奇地折叠、融合、共处着,滋生出独有的韵味。

  

  小结

  

  城市街区活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我们时时刻刻谈论街区活化。那么,何谓“活化”?如何在“活化”的过程中,让古今融为一体,文化、艺术和市场并燃一炉,令人活在历史里、住在现实中,并在顾怀往昔中前瞻未来?

  

  可能广州东山口是其中一种答案。

  

  尽管目前面临东山洋房产权复杂、修缮难度大等问题,但东山口有别于商圈的商业形态,以社区与生活方式混合的商业形态展现于人前。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咖啡店、酒吧,它们大多不具复制粘贴性地在独具风格的东山洋房中出现,成为年轻人热衷驻足的场所。

  

  相比起眼下广州不少商业项目通过招商让相似的品牌、餐厅和电影院笼统入驻,东山口当下的商业呈现,恰恰是街区多元化的另一种诠释。

  

  当然,在此基础上,“社区感”的呈现也相当重要。毕竟,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消费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功能性消费,而是更多透过本地生活作为入口去体验一种以人为本并兼具审美的品质生活。

  

  同时,东山口出现越来越多机构,透过艺术展览、文化集市、社区活动等方式连接本地社区文化,以一种自然生长的姿态,衍生出社区与商业融合的一种可能。

  

  东山口的“活化”,让当地历史存在于真实可触碰的生活日常里,形成独特味道的「城市街区式商业」,为更多人所认识和喜欢,也为城市的社区商业发展提供一种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