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和平被击碎了,碎片随着网络信号散落世界

人气:235时间:2024-08来源:广州的士票

   

  乌克兰的和平被击碎了,碎片随着网络信号散落世界

  每一片都淋漓着血泪,时刻牵动着互联网的情绪潮汐。

  就像下面这组近日微信和微博流传甚广的乌克兰热门新闻。:

  一名乌克兰少女平静地坐在公交车上,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握着长枪。她身后的乘客眺望窗外,流露出愤怒而忧虑的模样。评论说,这就是现在的乌克兰,连女孩都要走上战场。

  。

  一个满脸血痂、头发蓬乱的儿童噙着泪花。发布者说:“这是俄乌冲突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幅画面。”

  。

  男童与女童牵着小手,向乌克兰的军车敬礼,“这是乌克兰儿童在为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送行”。

  。

  一架乌克兰战斗机击坠俄罗斯飞机的视频大火,很多人认为这是神秘王牌飞行员“基辅幽灵”立下的战功。

  。

  一名乌克兰少年执旗的。广为流传,配文告诉我们,他是一名共青团员,在2014年乌克兰敖德萨惨案中,不幸被民族主义分子肢解身亡。

  。

  每一张都充满张力,每一张都牵动人心,可惜,没有一张说对了真相。

  通过。反搜和关键词检索,你会发现:

  持枪的“乌克兰少女”,其实是一位俄罗斯人,生活在新西伯利亚,是个时尚漂亮的IG网红。

  。

  图丨 有据核查

  受伤的儿童,是2018年叙利亚一场爆炸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小女孩,与乌克兰没有一点关联。

  。

  向军车致敬的儿童。,早在2016年就已出现,并不是此次冲突中的新闻。。

  。

  图丨 有据核查

  “基辅幽灵”更是离谱,根本就是玩家用PC游戏《数字战斗模拟世界》制作的游戏视频。

  。

  至于执旗的乌克兰少年,确实去世于敖德萨惨案的工会大厦火灾之中,但并非被极端民族主义者肢解致死,而是逃生时不幸坠亡。

  。

  碎片化传播时代,曾经严肃的战争报道,正在变成一场随心所欲的“看图说话”大赛。

  重要的不再是谁在说话、如何证明,而是谁更懂得提炼“精华”、匹配情绪。

  这种不负责任的轻量型传播,看似无稽,实则凶险。

  一部名叫《电视就是这样助长了“战争”》的NHK纪录片指出,当年克里米亚危机中,激化俄乌民间矛盾的,正是碎片化的战争信息。

  2014年6月,俄罗斯银行职员谢尔盖·博伊琴科正在家中和妻子享受电视时光,一条插播的新闻吸引了他的目光。

  电视画面里,一名孕妇失去生命的躯体扭曲地仰倒在桌面上,浑圆的孕肚裸露在空气之中。

  博伊琴科被一股强烈的愤怒击中:“他们竟然对孕妇下手!”

  很快,他决定加入志愿军,前往冲突地带,给“灭绝人性”的乌克兰人一点教训。

  。

  与此同时,米哈耶尔·拉普切夫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报道中,看到了更加令人咬牙切齿的一幕。

  乌克兰亲政府派与反政府派在敖德萨的示威抗议活动引发工会大厦火灾后,多名反政府亲俄人士被困楼内,警察开枪阻止他们从窗口逃生。

  。

  最终40多名亲俄人士身故,而一名制造这场灾难的乌克兰人,竟然在尸骨未寒时,就急着进入大楼清点“战利品”。

  “一个、两个、三个……一共九个!”

  乌克兰人一边数着人头,一边扒拉着尸体,翻出他们的钱包、身份证展示向镜头。

  从电视台解说中拉普切夫得知,他是在寻找能够指向更多亲俄人士的重要名单。

  和博伊琴科一样,拉普切夫为同胞的遭遇心痛万分,他决定加入志愿军,为保护同胞而战。

  。

  这两则新闻简短至极,却有着爆炸式的力量,瞬间引爆俄罗斯民间的仇恨情绪。

  然而,同样的事件,在乌克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

  关于工会大厦火灾,乌克兰电视台强调,这是俄罗斯事先预谋好的行动,有俄籍人士冒充乌克兰反政府派混入集会,引发了冲突。是俄罗斯间谍阻碍了火灾救援。

  。

  战地记者奥雷克桑德鲁·泽霍洛德尼深受震动,一改战争初期客观中立的自由报道风格。穿上防弹衣、登上乌克兰部队装甲车,化身军队PR大使。

  他说道:“我进行过很多战地报道,但那都是发生在别的国家的事情,当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国家,我要和士兵们站在一起。”

  。

  证据清晰、事实明显,不论是乌克兰人,还是俄罗斯人,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新闻画面。他们坚信,本国媒体的报道就是事实的真相。

  然而,NHK摄制组在走访事发地后却发现,电视新闻所给出的,不过是真相被打碎后,随手拾起的一块碎片。

  “事实明显被扭曲了,我无法原谅这种行为。”

  独立记者阿雷克桑德鲁·路易契科夫愤怒地说道。

  。

  他正是那段令全俄震怒的视频中,“数人头的残忍乌克兰人”。

  不过,路易契科夫并不是乌克兰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小伙。

  事发当天,他正在现场跟踪取材。火灾被扑灭后,他立刻进入大楼,只为尽可能真实地向账号订阅读者传递最一手的现场消息。

  在遇难者身上翻检钱包,不是在找亲俄名单,只是希望确认死者身份。

  路易契科夫想不到,在网上转道手的工夫,他的视频就被截取“精华段落”,成了“屠杀者的罪证”。

  。

  同样被掐头去尾的,还有“孕妇照”。

  拍摄者诺维斯基夫妇是当地居民,为了寻找当日失陷在楼里的父亲进入现场。

  他们用手机拍下了许多楼内情况,其中包括一位53岁妇人的遗体照片。虽然腹部圆润,但她并没有任何怀孕的迹象。

  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速度吓坏了诺维斯基夫人:

  “短短几秒,全世界就传遍了。再过几秒,她就变成了‘孕妇’!”

  。

  当天,数以百计的手机、相机、iPad拍摄下无数帧现场画面。

  我们以为,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的社交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会被全方位无死角地呈现在公众视野。

  。

  现实却是,原始信息一旦上传网络,立刻在互联网的湍流中被绞成碎片,只有其中形状最锋利的片段才有机会幸存——拾起它,你将可以重重捅进敌人的心脏。

  真相在碎片中消失,全景在碎片中化为扭曲的侧影,事实却无人问津。

  反复的扭曲、片面报道,令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民族仇恨情绪积累到顶峰。

  乌克兰电视台台长,只因为允许播放了一段普京讲话直播,就被激动的爱国人士冲进办公室,按着脖子一通暴揍。

  最终,事态不可避免地滑向战争。

  。

  冲突中,并非没有和平的信号。

  独立记者塞鲁格·基普罗夫曾经拍下敖德萨惨案中极为精彩的一幕:

  燃烧着熊熊大火、被民族主义者团团围困的大楼另一端,一群乌克兰人正搬来脚手架,奋力营救被困在楼内的亲俄派人士。

  。

  同一栋大楼,一边是疯狂投掷“莫洛托夫鸡尾酒”的极端份子,一边是伸出援手的普通民众。

  恨与爱,同时交织在混乱的现场。

  。

  “这是我那天所看到的,最耀眼、最重要的一幕。”基普罗夫说道。

  但可惜的是,这段影像远不如民族仇恨叙事下的“孕妇照”和“数人头”声名远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站在中间的声音,永远不如杠杆远端的声音更能撬动流量。

  今天的俄乌冲突、社交媒体上纷飞的新闻碎片,无不令人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一位俄罗斯记者说:“现在的记者不用再去现场了,不论什么场合都会有目击者,他们会上传素材,我们只需要选择并且编辑就好。”

  。

  一段段短频快的碎片新闻,流水线一样在编辑者的手中诞生。

  就像高纯度的伏特加,爽辣刺激,吸引着每个人的眼球。只要抓住情绪爆点,一张配图,几句简短的文字,就能获得流量的丰厚反馈。

  但这酒究竟是不是假酒?喝多了会不会上头呢?

  我们缺乏能力,也缺乏耐心去甄别。没有人会为了朋友圈里的一条谈资,去费心查证。

  曾经存在于新闻特稿、战地纪录片中,严肃而完整的战争叙事,让位于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碎片。

  正因应尼采的一句名言:“没有事实,只有诠释。”

  。

  世界本身就是由各种偏见组成的,而人们只关心他们想关心的那个局部。

  这两天,YouTube、Facebook相继传出消息,要限制部分来自俄国的账号,禁止它们投放广告,并减少其推送流量。俄国官方也宣布反制措施,将限制本国用户登录这些平台。

  在表达自由上,这当然是不幸的,但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或许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既然战争的碎片里没有真相,那么在传播前,不如让子弹再飞一会儿。